1.生活成本低,饮食上不能太挑食
人类只能驯化那些生活成本较低、所需食物容易获取的动物。生活成本较高、饮食挑剔的动物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生活压力,而且容易中断驯化工作。比如人类驯化的牛、马、羊,吃草就可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,成本十分低廉,人类养它们没有什么负担;而鸡、猫和狗,吃人类吃剩的食物也可以
可能你会问,大熊猫吃竹子,竹子的成本也很低,为什么大熊猫不能被驯化呢?要知道,大熊猫只喜欢吃个别品种的新鲜竹子,人类喂养大熊猫要花费的食物成本并不低。

可以被驯化的动物应该以较快的速度生长,以使驯养者能够迅速获得饲养它的回报。比如由人类驯化的鸡、鸭、猪等动物,只需要喂养它们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将它们变成食物;马和牛在几年内就可以成年,然后帮人类承担工作。
在这方面,大象就不适合驯化了,因为大象要15岁左右才能成年,而人类的寿命只有几十年的时间,如果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喂养和照顾大象身上,是很不划算的。

3.天性温顺
只有天性温顺的动物才能对人类足够友好,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照顾、管理它们。目前被人类驯化的动物,性格都很温和。生活在非洲的斑马不适合被驯化,因为斑马性情暴躁,有侵略性,甚至会咬靠近它的人。
老虎、狮子、豹子等大型猫科动物不适合被驯化,因为它们天性凶猛,就算是从小到大被人类养在家中十年时间,它们凶残的本性也不会改变;当它们释放天性的时候,就是人类遭殃的时候。

此次孔雀谷老虎伤人事件中的两只老虎,或许平时对饲养员都服服帖帖,但这一天它们突然释放了天性。
4.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愿意繁殖
人类驯化动物的目的就是让某一种动物成为“人类长期稳定饲养的家养动物”。如果这种动物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不愿意繁殖,那么驯化这条路就堵死了。
猫可以在人类家中繁殖,这是猫能被驯化的一个主要原因。荒漠猫、兔狲、渔猫、山原猫这类猫科动物在人工圈养的条件下,由于环境的改变、活动空间缩小等原因,变得容易生病而且难以繁殖,养活就很不容易了,更不用说繁殖后代了
古埃及时期,人类就驯养猎豹了,但是由于猎豹在圈养环境下难以繁殖,所以至今人类也没有把猎豹驯化。
5.群居且有一定的社会等级制度(猫除外)
如果一种在野外生活的动物为存在社会等级的群居类型,也就是说它们愿意跟随团体中的领导者,那么人也可以成为这种动物的领导者。这一点十分重要,因为它代表着以后这些动物愿不愿听听从人的安排和指示。

比如,羊是群居动物,牧羊人放牧时控制住头羊就可以控制整个羊群,甚至牧羊人很多时候也能充当“头羊”的作用。老虎、豹子是独居动物,不喜欢服从同类,所以人很难进入它们的世界控制它们。此次孔雀谷老虎伤人事件中的这两只老虎,如果它们像羊一样听人的话,也不会闯祸了。
6.不能有强烈的恐慌倾向
如果一种动物有强烈的恐慌倾向,那么就不要试图驯化它们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