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百科大全> 列表
唐彦谦过长陵解析
时间:2025-04-13 05:35:05
答案

唐彦谦的《过长陵》是一首以长陵为题材的七言律诗,通过对长陵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,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感慨,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、王朝更替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。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解析

**原文(可能存在版本差异,此处以提供的资料为基础):**

长陵高阙此安刘,附葬累累尽列侯。

丰上旧居无故里,沛中原庙对荒丘。

耳闻明主提三尺,实见愚民盗一抔。

千载腐儒骑瘦马,渭城斜月重回头。

**解析:**

**首联:**“长陵高阙此安刘,附葬累累尽列侯。”

诗人以长陵作为切入点,描绘了汉高祖刘邦长眠之地的巍峨景象。长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与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墓,位于当时的都城长安附近。高阙,即陵墓的高大阙楼,象征着皇家威严与尊崇地位。诗人指出这里是“安刘”,即安葬刘邦之处,强调了长陵的历史地位。接下来,“附葬累累尽列侯”一句,描绘了长陵周围陪葬墓众多且等级显赫,均为功勋卓著的列侯,反映出汉初对功臣的厚待与封赏之盛。

**颔联:**“丰上旧居无故里,沛中原庙对荒丘。”

丰上,指刘邦故乡丰县的故宅,这里诗人以对比手法,指出昔日的帝王故居如今已无迹可寻,成为“无故里”,暗示世事沧桑,辉煌过去终归于沉寂。接着,“沛中原庙对荒丘”,描绘了刘邦发迹之地沛县的原庙(即祭祀刘邦的宗庙)如今对面只剩荒芜的土丘,这一景象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变迁的凄凉感,昔日的荣耀今日的荒凉形成鲜明对照。

**颈联:**“耳闻明主提三尺,实见愚民盗一抔。”

此联引用典故,通过对比来揭示历史的讽刺与现实的矛盾。“耳闻明主提三尺”,“三尺”代指剑,暗指刘邦以布衣之身提剑起义,最终成就帝业的壮志豪情与英明决断。然而,“实见愚民盗一抔”,“一抔”指一捧土,这里描绘的是无知百姓盗挖帝王陵墓,只为取一捧陪葬之物的贪婪行为。诗人以“耳闻”与“实见”的对比,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业绩被后世遗忘,而帝王陵墓却被无知民众亵渎的痛惜与悲哀。

**尾联:**“千载腐儒骑瘦马,渭城斜月重回头。”

“千载腐儒”是诗人自况,寓含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与对历史的深沉思考。诗人以“腐儒”自嘲,暗示自己虽饱读诗书、怀揣理想,却在现实中困顿无力,只能“骑瘦马”漂泊。这里的“渭城”一般指长安附近,与首联的“长陵”呼应,形成空间上的闭环。在斜月之下,诗人回首凝望长陵,既是缅怀历史,也是对现实的无奈与哀叹。

**总体评价:**

《过长陵》这首诗通过对长陵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,展现了历史的兴衰变迁和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。诗人以长陵为载体,抒发了对英雄业绩消逝、历史记忆被遗忘的惋惜,以及对民间贪婪风气的批判。同时,通过对自身“腐儒”身份的自况,透露出对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交织的无奈与悲凉。全诗语言凝练,意象鲜明,情感深沉,富有历史感与哲理性。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坨坨知识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